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避责与剩余控制权:决策避责类型及治理研究
  • [摘要]近些年,地方官员渐渐出现了与以往“晋升锦标赛”建功作为不同的避责行为。行政决策领域中地方官员的决策避责呈现出隐蔽决策议程、偷换决策主体、空转决策程序、转变决策形态、自设决策责任等不同类型。从剩余控制权理论视角看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激励机制与目标替代、考核控制与任务冲突、职责同构与层层加码三个维度的内在矛盾性基于下级政府的剩余控制权而不断加剧。控制剩余控制权是治理地方官员决策避责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准确界定剩余控制权的边界,完善决策程序和规范决策责任追究。
  • 许玉镇
  • 全文[ PDF 1502.0 MB ] 2020.4(5):27-37  共有 830 人次浏览
  • 国家资源下乡与基层全过程民主治理——兼论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路...
  •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着政治形式与治理效能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体现在社会治理层面,学界对于前一层面的分析较丰富,而对其治理内涵的讨论还有待深入。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群众自治,属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形式,村民自治提供了一套农民参与村庄公共治理的制度框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资源输入构成农村基层治理的总体性政策条件。基层实践表明,将资源下乡与农民动员结合起来,可激活基层民主治理体系,促进村庄公共治理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轨道上运行,实现公共物品与村庄公共性的同步生成。承接国家转移支付,优化资源下乡方式,通过公共服务供给激活基层全过程民主治理,是迈向乡村“治理有效”的具体路径。
  • 桂华
  • 全文[ PDF 1466501.0 MB ] 2022.5(7):27-38  共有 442 人次浏览
  • 比较视野中的百年政党:历史演进、类型特征与兴衰关键
  • [摘要]当代世界政治是政党政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从比较视野中研究当代世界的百年政党,考察百年政党的历史演进,从政治光谱和政党与政权的关系看百年政党的主要类型,分析百年政党的现状,从意识形态与思想主张、组织结构体系与政党纪律、社会基础与社会资源、执政或参政行为能力等方面把握百年大党的兴衰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价值。
  • 周淑真、孙润南
  • 全文[ PDF 1400024.0 MB ] 2021.4(6):28-37  共有 767 人次浏览
  • 苏联解体30年:极端民族主义的滋生、演化与后果
  • [摘要]苏联后期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喷涌而出、运动风起云涌、冲突此起彼伏,呈现出组织性与协调性、利己性与排他性、工具性与建构性等特征,其来源主要包括极端民族主义传统、思想与政治“休克疗法”、民族治理失误、地方分离力量增强、族裔认同解构国家认同等。苏联解体30年来,极端民族主义继续演化为民族分离主义、泛民族主义运动,造成领土争夺型、族群矛盾型、地缘与民族混合型等民族冲突,其演化呈现出形态差异性、方式交织性、结果分化性等特征,其来源主要包括族裔民族主义发酵、民主化扭曲转型、族裔精英说服与民族动员等。极端民族主义通过扰乱苏联精神支柱、破坏维稳防护网、联合其他力量祸乱等方式,造成苏联解体的悲剧性后果,更在后苏联地区导致领土纷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经济衰退、国力衰落等灾难性后果。
  • 程春华
  • 全文[ PDF 1633781.0 MB ] 2021.5(6):28-40  共有 1222 人次浏览
  • 以双重革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基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分析
  • [摘要]自秦以降,中国即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国家延续了漫长的岁月。不过,在“长期统一”的传统国家形态之下,中国传统社会与国家之间却保持着“长期疏离”,地方社会封闭的“小统治者”实际上控制着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秩序。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革命,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在此基础上,新国家对旧有社会结构进行社会革命,以政权的力量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包含改革社会结构、培育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建立长期稳定的执政根基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国家的双重革命,源于党建立国家政权与推进社会变革发展的双重使命。这种通过双重革命进行的现代国家建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它既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社会历史形态,也超越了西方理论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建构实践,具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国家建设的特点。
  • 陈军亚 王浦劬
  • 全文[ PDF 1741189.0 MB ] 2022.1(7):29-43  共有 768 人次浏览
  • 族与群: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与当代价值——以关系叠加为视角
  • [摘要]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 徐勇 王美娜
  • 全文[ PDF 822709.0 MB ] 2022.2(7):31-37  共有 643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理析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根本制度包括根本领导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文化制度;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制度包括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的重要制度。根本制度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地位,基本制度遵循根本制度、制约和影响重要制度,重要制度必须反映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性质,在遵循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活力。
  • 肖贵清车宗凯
  • 全文[ PDF 878057.0 MB ] 2021.6(6):31-39  共有 975 人次浏览
  • 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领土空间建设视角
  • [摘要]在对当代民族国家生成机制的学术研究中,国外一些学者从强制-资本、印刷资本主义带来的文化和“民族想象”以及地图想象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在中国学界,有不少学者从民族文化培养、政治认同、领土认同、经济交往、民族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代中国的领土空间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的经济联系、共同的文化心理以及管理的生成提供了庞大的“有机”网络,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理念,而且构成了我国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比起西方学者所提供的民族国家建构路径,我国的这一“有机”网络工程建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 常士訚
  • 全文[ PDF 1621727.0 MB ] 2021.2(6):32-42  共有 690 人次浏览
  • 强化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主体性
  • [摘要]马克思在谈到农民阶级的自在性和自为性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当被别人来代表时,便意味着主体性的缺失。主体性要通过表达反映出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表达者的主体性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要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强化政治学研究的主体性。一、以正本清源强化政治学的主体性二、以原始创新强化政治学的主体性三、以内在标准强化政治学的主体性
  • 徐勇
  • 全文[ PDF 518100.0 MB ] 2021.1(6):32-35  共有 808 人次浏览
  • 政治学中的民族议题
  • [摘要]突破中国民族话语中以“民族”概念专指少数民族的思维的限制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民族”概念最早形成于欧洲,指的是具有国家形式的人群共同体。这样一种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具体表现为国民的共同体,是在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形成后便将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蕴涵于自身,使其成为蕴涵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的人口组织形式,并为欧洲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民族”概念的使用范围拓展以后,不具国家形式的各种历史文化共同体也被以“民族”概念来指称和描述,从而使民族的种类迅速增加。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又对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治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和国际政治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如此形态多样和影响深远的民族现象,政治学者不能漠然视之,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关注和研究。由此形成的民族议题,既是政治学理论和知识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解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和发展及政治学知识体系完备和创新的重要渠道。
  • 周平
  • 全文[ PDF 1527.0 MB ] 2020.1(5):32-44  共有 742 人次浏览
  • 在民族复兴中改进民族问题的治理
  •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将中华民族凸显于国家发展进程核心地位的同时,也将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的关系前所未有地凸显,为民族问题治理提出了目标指引,也提出了民族问题治理需要根据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进行改进的要求。民族问题治理只有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谋划和布局,才能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效发挥助力作用。因此,民族理论也必须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而进行创新,从而将民族理论创新问题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格局之中。
  • 周平
  • 全文[ PDF 817826.0 MB ] 2023.1(8):35-41  共有 399 人次浏览
  • 中国之治视域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表达与特征
  • [摘要]“中国之治”是对中国政治发展成就的话语提炼,既凸显了中国经验的特殊性,又蕴含着人类政治发展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中国之治破除了西式自由民主的神话,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一条现代化新路。中国政治发展立足中国现实、适配中国传统、指向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本质特征和重要保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其价值指南和发展动力;它体现了稳定性、发展性、持续性、协调性、效能性的特征;诠释了中国的新民主观、全面发展观、共同发展观。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概括,扎根于中国土壤、有丰富的实践形式,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发展人民民主的结果,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比较优势的民主。
  • 张树华
  • 全文[ PDF 1570427.0 MB ] 2022.6(7):36-47  共有 171 人次浏览
  • 历史政治学的知识主体性及其社会科学意涵
  • [摘要]知识主体性是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基于世界政治的基本经验教训而言。政治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国家发展道路、国家组织方式和国家公共政策的学问,不可以“无问西东”。然而,二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无问西东”,盲从“主流理论”“好制度”和“好政策”,有些国家几乎没有制定过好的公共政策,有些国家则误入歧途而难以自拔。这是因为,理论-制度-政策的适用性都是就社会条件而言的,而知识主体性就是要建立符合自己社会条件的社会科学。因此,建立中国特色政治学学术体系,首先要解决政治学的知识主体性问题。
  • 杨光斌
  • 全文[ PDF 800641.0 MB ] 2021.1(6):36-41  共有 636 人次浏览
  • “家国同构”底色下的家户产权治理与国家治理——基于“深度中国调查...
  • [摘要]“家国同构”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底色与特性。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家户,家户治理构成中国国家治理内生性演化的重要微观基础。在家户内部,产权具有支配性,是家户治理的核心,也是理解家户治理的关键。从“深度中国调查”来看,中国的家户产权兼具“刚性治理”和“弹性治理”的双重治理逻辑,这构成家户治理的重要微观机理,也提供了认识国家治理行为的一个解释视角。中国的国家治理应当高度重视其家户微观底色与特性,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从而为当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厘定方位。
  • 黄振华
  • 全文[ PDF 1362.0 MB ] 2018.4(3):37-47  共有 649 人次浏览
  • 政治话语的西方霸权:生成与解构
  • [摘要]西方开辟了世界历史,西方政治话语伴随着它的主人走向了世界,基本主宰了人类的政治议程和政治活动,国际政治舞台迎来了西方政治话语的霸权时代。资本与权力的合谋,是西方政治话语走向霸权的关键密码。“拿实力说话”是通行的国际政治规则。在国际政治舞台,“谁在说”比“说什么”更重要,话语的主人比话语的真伪更关键。西方话语霸权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的形成机理:西方的发展优势借助学术包装,转化为话语优势;西方的话语优势借助越界本能,转化为话语空间优势;西方话语的空间优势借助资本逻辑和国家力量,转化为道路和制度的同质化过程。西方话语霸权,其终极目的在于塑造一元话语世界和现实世界。哪里有霸权,哪里就有反抗。终结西方话语霸权,理所当然成为当今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一部分。但霸权从来不会自我终结,终结话语霸权的力量只能从外部成长起来。展望21世纪,走向美美与共的国际话语时代,希望在东方,东方的希望在中国。
  • 陈曙光
  • 全文[ PDF 1238.0 MB ] 2020.6(5):37-45  共有 831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
  •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持续探索、不断推进法治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不仅成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也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在法治领域的具体展现,受到中国国家现代化总体逻辑的根本影响;是一条在落后国家同步协调实现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现代化发展、依法治国的复合型法治现代化道路。其理论逻辑表现为实现“政治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法治追求,历史逻辑表现为从“革命建国”到“依法治国”的总体进程,实践逻辑表现为“政党中心”的法治发展路径和机制。
  • 汪仲启
  • 全文[ PDF 1497225.0 MB ] 2022.4(7):37-49  共有 391 人次浏览
  • 民族与政治的纠缠及政治学的认知
  • [摘要]民族是人类聚族本性的表现及其具体形式,政治是人类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机制,二者在人类的发展中皆具有恒久性,并经由社会这个环节而相互纠缠,各自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存在,并具有由对方的嵌入而形成的内涵。随着民族对政治影响的日渐凸显,政治学开始关注民族政治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政治学,则构建了关于民族政治现象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体现了政治学对民族政治现象认知的自觉。目前,为了对近年来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民族政治现象的出现及其对现代国家体制和国际格局形成的挑战具有解释力,民族政治学又开启基于民族与政治关系的底层逻辑而认知民族政治现象,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品质并实现迭代发展的努力。
  • 周平
  • 全文[ PDF 1339563.0 MB ] 2022.3(7):37-48  共有 559 人次浏览
  • 利益吸纳人情:城市基层腐败的社会交换逻辑
  • [摘要]城市基层腐败是一种“吸纳式腐败”,即腐败行为主体能动地吸收容纳人情关系的非正式交换要素,完成腐败的非法利益交换;它根源于利益而非人情,包括利益吸引、人情吸纳和利益交换三大环节,人情吸纳是其中关键环节。城市基层腐败的权力资源体现在城市基层干部的行政审批权、人事话语权、行政信息权和行政裁量权当中。当事人在利益吸纳人情过程中往往注重时空、方式和中间人选择,持续性的腐败社会交换最终形成交换规范秩序。“利益吸纳人情”的根源在于公私要素的间接社会交换,功能在于规避腐败利益交换的风险,后果是特殊主义对普遍主义原则的消解。因此,城市基层腐败治理重点须强化权力和人情的双重规制。
  • 董石桃 彭雪灵
  • 全文[ PDF 1755868.0 MB ] 2022.2(7):38-51  共有 586 人次浏览
  • 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
  • [摘要]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最宝贵经验。现代西方经典政党理论关于政党只是国家与社会“连接中介”的认知并不准确,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共产党这种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且,现代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亦深嵌于国家高层政治之中。要突破政党理论研究的困境,就必须进行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通过基于政党功能类型的政党性质光谱的重构,从理论假设、理论基础、关系结构、组织原则、角色地位、使命责任、政治形态、发展道路等综合维度,可以将中外现代政党的主要类型分为竞争型政党与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基于政党性质、功能与使命“三位一体”考察,分为基于选票本位观的竞争型政党和基于人民本位观的使命型政党两大范式。推进使命型政党的有效发展之道,在于不断强化党员、党的干部、党的组织和党的中央领导集团这四大支柱,在伟大斗争中锻炼自己,走出一条“良心+良制+良治”的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新路。
  • 唐亚林
  • 全文[ PDF 2047418.0 MB ] 2021.4(6):38-49  共有 826 人次浏览
  • 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国家责任与国家治理
  • [摘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网络空间政治安全治理是主权国家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是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它体现着主权国家的现代治理能力。事实上,在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化和全球化时代,网络空间国家政治安全已经发生了很多不同于物理时空环境中的变化。这是建构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下,网络空间政治安全观以及国家治理责任的建构,还需要以网络空间中技术环境、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结构与配置、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以及心理认知等为核心要素。因此,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国家治理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在物理层面上,国家对于网络和通讯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和创新;在治理层面上,国家应从网络空间政治安全的制度化能力、控制能力和控制智慧、国家认同与国家合法性以及治理体系建构能力等方面理性、科学、协同地维护和捍卫网络空间政治安全。
  • 杨嵘均
  • 全文[ PDF 1716.0 MB ] 2020.2(5):38-51  共有 648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